自信中国风 一起向未来(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北京冬奥会的“中国风”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、现代科技的共创共生,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 核心阅读 北京冬奥会“中国风”,同样是近年来“国风国潮”的自然回北京冬奥会的“中国风”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、现代科技的共创共生,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
核心阅读
北京冬奥会“中国风”,同样是近年来“国风国潮”的自然回响。冬奥之外,文博热已持续多年。壬寅春节未至,国家博物馆春节期间的票就已一抢而空;从故宫博物院的历次特展,到新开放的中国工艺美术馆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常常一票难求。文博类文创产品纷纷入驻电商平台,成为“网红”。日常生活中,传统服饰与当代审美的结合已是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;曾经知音难觅的传统民乐和中国舞,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频频出圈。
在北京冬奥会上,和体育同样具有连接人心、打通人心力量的,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中华文化。
启示二,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鼓荡于北京冬奥会的“中国风”既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又给人以安住其间、尽可自在徜徉的从容适意,这是顺应当代文化潮流走向使然。在北京冬奥会这个舞台上,世界所看到的,正是当代中国的“文化日常”。
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期待我们以更深邃的视野、更博大的胸怀、更自信的姿态,继续谱写新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华彩篇章。
圆满落幕的北京冬奥会,在短短十七天的时间里,凝聚了赛场内外的体育人生,让我们看到拼搏的力量、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运动员们的友爱互助。这正是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魅力所在:运动员们同台竞技、勇创佳绩的同时,也如一颗颗纯净的水珠,折射出体育精神与人格魅力。
小到一盏灯、一枚徽章、一束捧花、一件礼服。正在故宫举办的“何以中国”特展中,有一件来自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——西汉长信宫灯。这件文物有一份独一无二的“文创品”,那就是北京冬奥会的“火种灯”,后者造型和巧思都受到前者启发。北京冬奥会会徽,方寸之间创造性地融汇了篆刻、剪纸、书法与冰雪运动。颁奖礼服如“鸿运山水”“唐花飞雪”同样是对传统的化用:北宋名画《千里江山图》、唐代经典纹样“宝相花”,被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。北京冬奥会的颁奖捧花也不是鲜切花,而是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织就的绒线花,一丝一线承载着真情,也传递着绿色环保理念。
这份从容气象来自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,来自时代不辍前行的铿锵足音和兼容并包的胸怀。这一切激荡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创造热情,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敬惜和珍视,涵养着以“国风国潮”为趋势的当代文化生活。
启示三,以文化人,以艺通心。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最为可亲;被一个个具体个体切身感知的文化,最能将人心相接、人情相连。个体成为媒介,将感受到的文化自发地传播出去,有如涟漪,层层延荡。
制图:赵偲汝
可以说,北京冬奥会不仅是成功的凝聚人心的体育盛会,还是高水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成果的集结荟萃,为我们带来诸多有益启示。
启示一,承百代之流,会当今之变,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竭的创新宝库。现代与传统交汇、科技与文化融合,北京冬奥会的“中国风”不仅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插上一双抒情的翅膀,而且塑造了一个既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与价值观念,又表现人类对美与创造共同追求的当代中华文化形象。
风从东方来。北京冬奥会的“中国风”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、现代科技的共创共生,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。这股“中国风”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、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。无形的文化纽带与体育精神一起,将人们紧紧相连。
人们在北京冬奥村和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日常起居和工作,更是“沉浸式”的中华文化体验。运动员之家借鉴了北方四合院的设计理念,体现中国人对和睦团圆的追求,也与奥林匹克倡导和平、团结、友爱的精神相契合。北京冬奥会餐厅集结各国各地美食,有的外国运动员比赛间隙“转型”做起美食博主,自发传播“中国味道”;豆沙包、韭菜盒子等中国特色食品,时不时作为运动员的“零食”出镜。恰逢春节,外国运动员手书春联、身穿“虎服”拜年,深度体验“中国年”。主媒体中心中医药文化展厅内外,青蒿素、“五禽戏”、“三药三方”,同样吸引着海外来客,更有拔罐、针灸等传统中医技艺适时帮助中外运动员缓解伤痛。
上图: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的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。 资料图片 下图:中国队冰舞组合王诗玥(左)和柳鑫宇身着青绿山水主题的比赛服。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
文章来源:《当代体育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ddtykj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9/751.html